【www.bestar2u.com--分析指導】
>
近年來,隨著現代、后現代文化語境分析、探討的進一步深入,人性問題日益從形形 色色的倫理、道德、民族、政治等文化現象背景中顯影而出,其作為啟蒙文學思潮核心 脈絡的歷史作用及發展意義更趨凸顯。新時期文學無疑是“五四”文學以來又一次偉大 的啟蒙高潮,對二者之間的承接與超越性學界已積累了許多成果。這些研究大都側重于 從沖破思想禁錮、追求個性解放等較普泛的層面加以論述,而較少在更深層次的邏輯理 路上梳理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與變異性。根據筆者的理解,文學上的啟蒙精神,其哲學 基礎是唯人主義的人學本體論,它的使命在于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斷叩問,對真與善 、愛與美的智慧永遠追求,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、理性主義傾向與終極關懷的性質 。作為文學啟蒙的邏輯前提,歷史帶給新時期與“五四”的文化障礙及由此激發的思想 反彈力量,具有明顯的差異性。對于“五四”文學來說,“救亡”的時代主題與“立人 ”的啟蒙任務是以膠著的狀態糾纏在一起的,理想人格的建構與形而上層面上的人性開 掘受到過多的救亡與革命因素的干擾,純粹的唯人主義的人學本體論難以建立起來。時 至70年代末,民族危亡問題退居其次,民族內部的政治/文化問題凸顯,在經歷了短暫 的社會/政治學層面的思想解放運動后,文化/人性層面的現代轉型很自然地成為啟蒙主 義思潮回歸與嬗變的首要主題。盡管這一層面的激揚與上升的過程并非一目了然,更有 迂回曲折,但它在新時期前十年左右的時間內仍是有跡可尋的。有鑒于此,本文無意于 對“五四”與新時期啟蒙文學進行全面的比較,而主要試圖從人性意識之演進的角度重 新解讀新時期文學的啟蒙價值及其蘊含的理性內涵。具體說來,啟蒙文學的上升之路大 致經歷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步驟,可以人性解放“三部曲”稱之。(注:需要說明的是, 這里所謂“三部曲”特指思想邏輯層面的深化過程,而非自然的時間流程,因而它與文 學史的歷時性順序并不一致;而本文所論啟蒙思潮主要限于對創作文本的解讀,因之與 美學思潮、理論思潮亦有差異。)
第一部曲:“欲”的釋放弘揚與啟蒙原動力
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大門上有一句神圣的箴言:“認識你自己!”盧梭說這句話“比倫 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,更為深奧”[1](p.62)。經過十年民族災難的中國人 對此應該深有體味,認識自我,改造非我,在非人的環境中保持人的天性和價值有多么 重要,又有多么艱難。因此人們更加迫切地尋找重返“五四”啟蒙精神域場的路徑,渴 望重新踏上尋找自我、建構合理現代人性的現代化征途?!拔沂且粋€人,我應該有個人 的尊嚴”(靳凡《公開的情書》),黑暗中這急切的人的呼叫涓涓潛流為“重放的鮮花” 那一脈珍貴的人性源頭,為新時期啟蒙文學思潮奠定了思想的足音。
噩夢初醒,階級利刃留在每個人身上的創傷猶在,血淚未干,人們急不可待地在天幕 初啟的那一抹曙光的照耀下檢視累累傷痕。文學遭受久久壓抑、扼殺之后所積聚的力量 在此刻突破、噴發,爆裂出一幕幕家庭悲劇、英雄悲劇、青少年悲劇、知識分子悲劇、 知青悲劇、農民悲劇等等,建構起一個大型的悲劇舞臺,真實而多側面、多角度地再現 了“人群很快就變成狼群,整個社會變成龐大的瘋人院”[2](p.433)這樣一種人性淪喪 的恐怖社會現實。不過,特定的歷史文化階段決定此期文學作為政治上撥亂反正的伴生 現象,其重要功能在于民眾情緒的抒瀉和人民意愿的表露,個人的傷痕被視為國家的傷 痕,文學的社會批判價值置于藝術審美價值之上,淚水遮住了眼睛,呈現出政治/社會 化啟蒙大于文化/心理啟蒙、思想情緒啟蒙大于語言本體啟蒙的歷史缺陷,缺乏一種更 為深廣的歷史感和更為深邃的文化感,因此大部分“傷痕”創作只能說是啟蒙文學的序 曲階段。
稍后的文學作品經過這番怒潮狂濤之后增強了思考力度,希求對民族悲劇的歷史成因 進行追問,個人關懷有所加強。不少文本揭示出現代迷信、極“左”思潮乃是釀成人性 悲劇和社會悲劇的思想根源,而《李順大造屋》等文本追思的歷史跨度還要久遠,從小 人物的命運中折射出深刻豐富的人性內涵。在此基礎上,還有不少作品不約而同地將民 族反思和個人懺悔結合起來?!胺从摇倍窢幒汀拔母铩倍际敲褡逍缘臑碾y和悲劇,而民 族又是由一個個的個人組成的,每個人在民族悲劇中都是受害者,但也有人迫于外力或 者自身人格的萎縮成為傷害他人的人,受害者自覺不自覺地加入這場災難的不斷升級之 中,這種反思使得作品的人性關懷得以延伸,并且與“五四”啟蒙思潮取得了歷史性呼 應。馮驥才的中篇《啊!》的主人公吳仲義在非人的境遇中喪失了人的理性和尊嚴,杯 弓蛇影,陷入恐慌,以致害人害己釀成悲劇,令人不由想起葉圣陶筆下的潘先生和魯迅 筆下的祥林嫂。金河的《重逢》、韋君宜的《洗禮》等則通過平反復職后的老干部的反 省乃至痛苦懺悔深化了這一反思的精神意向,“受了刑的我,不能不想到我亦曾刑人” (《洗禮》),仿佛狂人深思“我未必無意之中,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”一般?!盾饺?nbsp; 鎮》(古華)、《人到中年》(諶容)、《西線軼事》(徐懷中)、《西望茅草地》(韓少功) 等則在向社會索要人的價值的精神向度上更趨深入和多元。不過,上述作品固然增加了 反思的力度,其社會/政治學的視野較之“傷痕”類文學也趨于開闊,但卻未能進一步 充分注入鮮活的人文主義理性精神,尤其在人性層面上小心翼翼,難以直逼其真實的源 頭。與此本文來源:http://www.bestar2u.com/lingdaojianghua/36683/